大众网记者 孙雪 通讯员 张树城 韩昀 潍坊报道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近年来,经过潍坊滨海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,让“移步皆是景,举目满眼春”在滨海变成了现实。如今的滨海,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,不管是城市公园还是绿地河岸,凡是绿树成荫的地方,都能看到居民锻炼、乘凉的惬意场景。
生态海岸绿色屏障
(相关资料图)
滨海建区之初,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盐碱荒滩,方圆十几里都找不到一棵树的踪影。20余年后的今天,在绿化工人和大型机械的共同协作下,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,20余万株盐松整齐划一,生机勃勃,在阳光的照耀下,一条生态绿廊仿佛展现在眼前,场面甚为壮观。
近日,记者在滨海沿海防护林三线工程苗木种植现场看到,一棵棵龙柏错落有致、迎风挺立,为盐碱地换上了崭新的“绿装”,在春风中焕发出勃勃生机,为滨海区建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“滨海沿海防护林三线工程全长8.9公里,现在主要进行的是盐碱地绿化栽植。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,我们采取了地形抬高、土方换填等措施,确保栽种苗木成活率达到98%以上,绿化结束以后能起到防风固沙、生态修复的作用。”滨海沿海防护林三线工程项目经理孟凡伟说。
潍坊滨海区精心谋划、周密部署,严守海洋生态红线,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,持续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工程,狠抓一批生态海岸、滨海湿地等修复项目实施,近海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,有效构筑起潍坊北部沿海生态屏障,推动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,为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发展区奠定坚实基础。
水清河畅岸绿景美
河流治理不仅是重要的民生工程,更是重大的生态工程,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百年大计工程。近年来,潍坊滨海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,加快推进白浪河综合治理二期、弥河生态绿廊等水利工程建设,河道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,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得到了有效恢复,河流湿地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,防洪安全得到有效保障。
去年初秋时节,潍坊滨海区白浪河东岸迎来成群结队的白鹭,给宁静悠长的白浪河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,呈现出一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,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。“我们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在全国各地拍摄鸟类,以前来这里几乎拍不到什么鸟类,随着这些年潍坊滨海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,在这里能拍到的鸟类越来越多,甚至还能拍到一些珍稀鸟类。”摄影爱好者李金亭告诉记者。“白鹭对栖息环境要求非常高,需要水质清澈、空气清新、食物丰富的优质环境,被世界环保组织称为‘空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’。”潍坊滨海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管理科科长王宁向记者介绍。
经过潍坊滨海区广大干部群众对白浪河不懈的综合整治,现在的白浪河岸,蜡树、杨树、黑松相互辉映,厚厚的草坪如同松软的地毯铺在河畔,白茫茫的荒凉一去不返。随着越来越多绿色的“入驻”,白鹭、红嘴鸥、燕尾沙锥、凤头鸊鷉、海鸬鹚、池鹭等多种野生水鸟来此聚集休憩,搭窝筑巢。如今,白浪河入海口生态示范带工程已成为一条贯穿南北的生态、文旅、经济轴带,白浪河碧波荡漾、白帆点点,岸边绿草如茵,花草树木相映成趣。
生态改良科技兴绿
随着白浪河生态示范带、城际生态廊道(沿海防护林带)等生态工程的实施,潍坊滨海区强化沿海湿地、近海海域与岸线生态保护和修复,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盐碱地绿化“滨海模式”,成功培育了鲁台盐杨、潍坊滨海盐松、环海盐柳等新品种,积极推动耐盐碱苗木良种大规模、产业化种植,拥有湿地8.6万公顷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6.5%。
记者乘车沿滨海区防潮坝行驶途中看到,一排排柽柳绿意盎然,郁郁葱葱。这片长7公里、宽300米的柽柳林,在渤海莱州湾南岸的防潮坝上筑起一道绿色屏障,成为近年来潍坊滨海区利用“北柳”进行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。
山东柽霖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爱民告诉记者,他们从2017年开始在滨海示范基地种植柽柳,目前,项目总面积达3000亩,种植柽柳约70万株,土壤改良效果明显,土壤盐渍化程度从种植初期的3‰降低到1‰,不仅优化了土壤结构,同时还有效提升了当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,地表植被覆盖率可达80%以上,为潍坊滨海区打造海洋生态安全屏障,构建海洋生态走廊探索出一条新路径。“‘鲁柽1号’可在含盐量12‰的土壤中生长。在重盐碱地上,种植柽柳三年,土壤含盐量就可以降到3‰以下,甚至很多区域可以降到2‰以下。土壤含盐量在3‰以下时,大部分树种都能够成活,而在2‰以下时,就可以种植小麦、玉米了。”郑爱民表示,利用柽柳构筑北方沿海防护林带,可形成生态安全屏障的“先锋林”,从根本上解决沿海地区生态绿化难题,修复近海生态系统,治盐压碱、改良土壤。
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,潍坊滨海区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,以打造产业链为抓手,以共享共治运行机制为导向,走出了一条“盐碱地+”生态治理新路径,取得生态、经济、社会效益“多赢”新局面,成为“盐碱荒滩”变“绿水青山”,“绿水青山”变“金山银山”的生动实践。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南方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